2017年3月22日星期三

陈寅恪与家人在抗战期间的逃难路线


在以往读到关于陈寅恪一家人在抗战时的颠沛流离,就心生悲愤。为何中国知识人不能在很好的环境下研究学问,为何总要是国破家碎,性命朝不保夕之下苟全。

陈寅恪一家人只不过是在那抗日逃难千千万万人其中之一,太多太多更是不能活到胜利的那一天。在读汪荣祖的《史家陈寅恪传》里曾想要绘制一幅他们逃离北平到香港,后来到四川的路线图,可是后来不了了之。

可喜的是原来在他们女儿写的《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里有这么一幅插图。1



抗战期间陈寅恪及家眷逃难路线示意图

在那战火岁月,陈寅恪只身往返香港云南,妻子唐筼独立照顾三个女儿,这是何等辛苦。惊人的是,在这狼狈逃难和多年心血书籍注写都荡然无存之际,患有顽疾的陈寅恪还能写出移一代的典范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没有超凡坚毅的史识和清晰的头脑,哪能在兵慌马乱之时一字一字为我们留下传世之作。

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的附论,陈寅恪书成于19404月,那是刚“大病初愈”2。陈寅恪的大病应该是心脏病之类。

昆明这年年初极其寒冷,自上年12月中旬后至本年1月初,不时有雨夹雪的天气,父亲素来体弱怕冷,经历此寒冬,再加上国难家愁,抗战的形势严峻,而自己家中“乱离骨肉病愁多”,妻病之外,尚欠中英庚款会款项无法偿还等等原因,心情沉重,到1月底终于病倒,心悸频发,徹夜难眠。虽然身体状况如此,他仍抓紧寒假时间“自一月三十日病起,迄今扶病写稿”,撰写著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开学后也尽量坚持上课。3

在吴宓1940225日的日记里也提到

访寅恪,患心疾(怔忡),甚似非轻,不觉黯然。4

陈寅恪与家人在乱世之中居无定所,惶惶不可终日。这全都是因日军侵占中国而使中国学人的研究中断。图书古籍的遗失,加上人命、财产和文化传承的伤害,日军的暴行为中国带来的伤害真是罄竹难书。

Sept 05, 2016 - ABKD

1 陈流求、陈小彭和陈美延:《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三联书店出版,20104月北京第1版,201011月北京第2次印刷,第132页。

2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出版。20014月北京第一版,20157月北京第七次印刷,第175页。

3 陈流求等书,第156页。

4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67月香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