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樊树志的《晚明史》里如此写道,崇祯十一年,看似熊熊烈火的起义大军已即要扑灭,可是因朝廷对安内攘外孰重孰轻的政策犹豫不决或更正确的是说崇祯帝把攘外置于安内之上,最后导致明王朝蜡烛两头烧,烟飞灰尽。
在对反叛大军剿灭功败垂成关键时刻,杨嗣昌五月上疏倡议与清军议和,尽全力对付国内的起义大军。可是这提议一出,举朝哗然,因当时人们以宋为鉴,与后金或是清议和是个违禁之说。
反对者其中之一就是耿直迂执的黄道周。他极力反对议和,还把杨嗣昌比作猪狗,尔后在七月的廷上会议无所顾忌地批评杨嗣昌,也不让让那刚愎自用的皇上,让心里本想议和的崇祯帝破口大骂黄道周,随后降六级外调。
会后崇祯帝对清和议也不了了之,结果到了九月清军入侵长城,造成了部分镇压起义军力量北调,也为国内反叛力量喘了口气,就是这口气而死灰复燃后最终不可收拾。1
从刘宗周写给黄道周被贬后的信可看出当时人们的所谓门户之见;我就是对的,你就是邪恶的。2
学术不明,人心不正,而世道随之,遂有今日之祸。一丝九鼎,杜赖吾党。清议犹有存者,阴以褫奸回之魄,而扶国命于无疆,则亦所谓功不在禹下者也。……
其实黄道周也没这么能耐,说是他的一举之力拉下议和之说。可是他在廷上的表现导致本已犹豫不决的崇祯帝更加不敢或不能与清和议。能做事的人如杨嗣昌不能被谅解,能讲话的人如黄道周不能纵观全局得失,加上一个猜疑臣属的皇上,这怎么不叫人惋惜呢?
还好最后黄道周没辜负朋友刘宗周的期望,他也没背叛崇祯帝和明王朝。北京和南京陷落之后他极力募兵抗清,敢为之不能为,最后失败被俘而在1646年被害。3
忠臣烈士如杨嗣昌和黄道周虽然不能对上眼,可是他们都为明王朝付出了生命,没做什么逃兵还是贰臣,崇祯帝可以欣慰矣。
August 18,
2015 - PSK
1 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988- 996页。
2 王兆祥主编:《官场醒悟——政事篇》。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25页。
3 李荣庆 郭孟良 卞师军 魏林(译)司徒琳 Lynn
Struve:《南明史》〈The Southern Ming 1644 – 1662〉。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