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3日星期六

崇祯帝裁撤驿站


崇祯帝即位时的明王朝是内外交困,整个国家已是腐朽不堪,就不知何时会坍塌覆灭。就如当时北方最繁重的驿役;百姓“非破家荡产以供,则鬻妻卖子以应,当此民穷财尽之秋,更罹狼吞虎噬之惨”。官吏的侵渔往往超出了驿站的经费正额。“驿夫无所得食,至相率从流贼为乱去。”1

想要励精图治的他就在崇祯二年因刑科给事中刘懋上疏对驿站贪污舞弊扰民已久,建议裁减驿站而决定要整顿驿站事务,赋予刘懋最大权力来负责此事。

刘懋也很认真地干起此事,可谁也没料到如此善政因限制了各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假公济私之利而遭到极大的反对和压力。裁减驿站一年之后,刘懋向皇上报告各地对他的怨恨情绪之大,实在令人吃惊:2

     游滑不得料理里甲也,则怨;驿所官吏不得索常例也,则怨;各衙门承舍不得勒占夫马也,则怨;州县吏不得私折夫马也,则怨;道府厅不得擅用滥用也,则怨;既抚按与臣同事者不得私差多差也,则怨。所不怨者独里中农民耳!

如此反击压力和怨气使得好事也办不成。崇祯四年刘懋报告个省裁减节省银两共计六十八万五千余两。省下钱是好,可是这些钱后来都被各级衙门借用各个名义填入了无底洞,无声无息消失了。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这裁减驿站的后果不单只是千万人怨气冲天,最后还是引起明末大起义其中之一的原因。

就如《明史新编》引史惇的《恸余杂记》里所说:3

     赤条寡汉鹄立站头,候人雇替,一切肩舆重担,不过十余钱,即送大地十余里,谓之招班,得此便苟延一日之命,其穷如此,而秦、晋之间尤甚,故驿递一裁而此辈无以自活,亦纷纷揭竿而起。

汤纲和南炳文所著的《明史》也说当时的驿站服役的夫卒,是有领有报酬的。这种报酬虽然数量极微,然而在一些极端贫困的地区,一些人却能以此来勉强维持生计。裁减驿站的结果导致大量失业,由此而加入了起义队伍。4

所以后来的李自成也因银川驿被裁而失业,又逢饥荒,便逼上梁山当贼去了。5

最后就像《剑桥中国明代史》所说一样:“这一削减,使驿传服务的负荷超过了原已十分紧张的能力,从而使明代的行政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因为政府管理交通的人员严重不足,以致不可能承担任务,而被遣退的信使——像后来的起义领袖李自成——在他们服务过的官路上抢掠行人。”6

这结果不是非常讽刺吗?皇上和刘懋要办件好事,出来结果却是拿石头砸自己脚,这如何不让人困惑不已呢?做与不做好事,改与不改流弊,结果却都是一样。

所以樊树志说:“裁驿之举,从理论上讲是节省朝廷开支、减轻民间负担的好事,问题在于动机与效果不相一致,甚至背道而驰。体制内的改革的成功与否,有赖于体制自身的支持,也有赖于体制外的反应。此次改革不能说是成功的,它的最明显的负面效应,就是使数以万计的驿站民夫因此而失业,迫使他们走上反叛明王朝的武装起义道路,这是刘懋与思宗(崇祯帝)始料不及的。”7

这是不是崇祯帝的悲哀呢?为了他的“赤子”所实行的善政却后来变了样。“赤子”变了“贼”,失业驿卒李自成最后还让他上吊自杀,可悲乎?

August 17, 2015 - PSK

谢国桢  陈支平:《明史新编》。知书房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312月初版第四刷,483页。

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月第一版, 832页。

3 《明史新编》,第510页。

4 汤纲和南炳文:《明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月第1版,第1083页。

5 《晚明史》,第899页。

杨品泉(译),卜正民 Timothy Brook《剑桥中国明代史·交通通信和商业》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月第1版,第567 - 568页。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8, The Ming Dynasty, 1368 – 1644, Part 2 edited by Denis Twitchett and Frederick W. Mot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7 《晚明史》,第833页。